第三十二章:挖地道(求推荐票,求月票)【1 / 2】

《再造大明:崇祯有个时空门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笔趣看bbiqukan.com

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三日,孙承宗,袁崇焕,孙传庭上朝奏对。

朱由检随即任命孙承宗为辽东巡抚,兼右佥都御史,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,蓟辽总兵,二人一同前往辽东,总管辽东军事,民生。

又命孙传庭为兵部侍郎,陕西巡抚,负责陕西之地的抚民赈灾工作。

同一天,琉璃伯萧升进献祥瑞,分别是亩产千斤的红薯,亩产千斤的土豆以及亩产六百斤的小麦。

明朝时期,国内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。北方小麦,产量大约亩产200-300斤,一年一季;南方水稻,一年两季,亩产差不多500-600斤。

红薯和土豆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传入大明,只不过都没有推广开。

这两种作物采摘和种植需要的人力颇多,如今前者在南方小范围种植,后者更是作为一种贵族才能吃的食物,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萧升同样引进小麦,是为了让一些不愿意种植红薯的人去种植。

相比于红薯,小麦已经在大明种植很久,更容易推广。

萧升这里的所说的亩产数量,其实都是按照最低来计算的。

这个时代没有精耕细作的技术,也没有各种化肥农药防治害虫,亩产不能和现代相比。

萧升带来的现代小麦粮种,一亩地可以产1200斤到1600斤,到了明朝这边,600斤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

小麦一亩地大概需要二十公斤种子,萧升带来了五吨,也就是能种二百五十亩地而已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